邯郸仿真房产证书制作不动产证件专业定制
4、天猫服饰风尚事业部下的奢品运营中心和魅力惠业务将会进入天猫进出口事业群,向刘鹏(奥文)汇报;天猫品牌市场部向集团CMO董本洪(张无忌)汇报;淘宝商家与行业线继续由张凯夫(凯芙)负责。
11月23日,浙江人民检察院公布了通过将木马植入老人机,截取500余万条手机验证码,再将信息出售给下游平台、个人,用于“薅羊毛”“刷流量”的案例。
对此,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张涛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该黑产团伙搭建了多个接收手机验证码平台,结合事先植入手机操作系统底层的木马黑客程序进行操作。用户购买手机插入电话卡后,黑产团伙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基带芯片上的后门控制程序隐蔽获取用户隐私数据,把手机型号、固件版本、固件标识等敏感信息发送给控制服务器,同时将用户手机号码和接收到的短信发送到接码平台上,作为手机卡资源来实施互联网账号的验证攻击、注册养号、恶意解封、盗刷积分、拉活拉新、刷量等恶意行为和下游犯罪活动。每次接码服务费用0.4至2.5元不等。由此形成“手机系统开发商—手机硬件厂商—接码平台—下游黑产团伙”的犯罪链条。
记者调查发现,通过木马程序被控制的手机在灰黑产平台内被称为“肉鸡”。根据新京报此前的调查,有黑灰产人士在论坛中公开出售“安卓自动抓肉鸡工具”以及相关病毒,还有黑灰产人士宣称收费带徒弟教授“抓鸡技巧”。有人表示,软件会在服务器内自动扫描全网有漏洞的手机,进行抓取,抓到后软件内木马会自动种植在手机上。种植成功后,变身“肉鸡”的手机就会自动上线成为他们APP的用户,并显示出手机IP和手机号。
“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木马病毒大部分是手机使用者自己装进去的,目前手机木马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电子市场、软件捆绑、ROM内置、二维码、手机资源站、短信链接等。”孙作成告诉记者。
相比后天接触的病毒,从原厂中直接植入病毒无疑是更难以被用户发现的途径。孙作成对记者表示,未出厂的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主要有三类:一是手机电子元件厂商参与病毒传播,很多老年机是山寨手机,生产厂商直接把木马程序植入主板中,这样出厂的手机自然就带了木马程序且隐蔽性极强;二是捆绑软件,山寨手机在售出时被绑定了很多无法删除的预置软件,这些软件有可能含有木马病毒;三是很多老年机不是智能手机,这些手机使用的储存卡极易被写入木马程序,从而使手机中病毒。
根据前述判决书,对于植入病毒的行为,徐黎的辩护人表示,拉活业务在手机互联网广告行业中“普遍存在”。在孙作成看来,中了木马的手机带来的危害“要么是丢钱,要么是丢隐私,要么被控制成为黑产团伙的生产工具。”
“中病毒后的手机常被用来做以下坏事:窃取手机电话薄,通讯软件好友列表并向联系人群发带有病毒链接的消息,倍速传播扩散病毒;偷偷下载大量未知软件,定制扣费业务消耗手机话费;勒索木马用新密码替代原来的手机密码,将手机或者手机中的文件上锁后索要赎金;偷偷读取手机应用的账号密码、聊天记录、相册等隐私数据后在网上贩卖;截获验证码信息注册新用户,批量薅羊毛如领优惠券、新人红包、刷点赞刷流量等。”他告诉记者。
如何预防手机被植入木马?这7点可以注意
那么,有什么迹象能够表明手机被植入木马,普通用户如何防止自己的手机被植入木马呢?
孙作成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手机出现以下状况要当心是否中了木马病毒:1.未使用手机的情况下机身温度经常过热;2.手机话费突然变少甚至欠费;3.无大耗电量操作的情况下手机电量骤减;4.手机系统或者手机应用软件无法更新升级;5.手机自动下载大量软件或者推送大量广告等垃圾信息;6.手机无法接收短信验证码。
而防范手机木马病毒的措施则包括如下7点:1.不使用山寨或改装手机;2.不打开陌生账号发送的信息、链接;3.不下载、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4.数据传输或者网盘文件下载时注意防止病毒感染;5.非必要时隐藏或关闭手机蓝牙和定位功能;6.安装杀毒软件;7.发现手机病毒及时将手机刷机恢复出厂设置或者进入安全模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罗亦丹编辑李薇佳校对李世辉
(新京报记者梁辰对此文亦有贡献
当地时间周一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宣布,将对那些为美国农村地区提供宽带互联网的公司提供92亿美元奖励。埃隆·马斯克(ElonMusk)所领导的SpaceX是最大赢家之一,该公司的“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将在未来10年内获得8.86亿美元。
据悉,FCC的农村数字机遇基金(RuralDigitalOpportunityFund将提供高达9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为522万户美国偏远地区家庭和企业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服务。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5-28679111 举报邮箱:jubao@mnw.cn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